游院長提出了台醫台藥議題,就個人身為藥師,對中醫藥(漢醫藥)的認知及理解,做一點分享。
1.中醫之所以稱為漢醫,中藥稱為漢藥,一般通說是因為它是漢民族發展出的醫學傳統,所以稱呼它是漢醫學。但以個人看法,更主要的是中醫藥經典的建立者是醫聖張仲景,東漢人。
2.醫聖張仲景著有《傷寒雜病論》、《療婦人方》、《黃素方》、《口齒論》、《平病方》等等醫書,最終流傳下來的醫書被後人編纂為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這兩部經典,這兩本書之所以重要,是因為這兩本書把中醫藥治病的道理、方法、方劑、用藥製備(理、法、方、藥)等資訊清楚記載,相當於教科書了,當然現在中國人學中醫藥、韓國人學韓醫藥、日本人學漢醫藥、台灣人學中醫藥(漢醫藥),基本都還是要讀這兩本書。
3.既然有了經典教科書,一個醫家的功力能到什麼程度,端賴自己能對經典掌握運用到什麼程度,越能掌握運用,治病功力當然越高。
4.因此,有了經典教科書,也沒有師父教徒弟留一手的問題,全憑個人對經典運用功力能到什麼程度,師父只是領進門,若出了領悟力更高也更加努力的徒弟,青出於藍也是正常。
5.同樣的,有了經典教科書,就代表沒有所謂的「祖傳秘方」,因為這個祖是醫聖張仲景,相關藥物及方劑都記載在相關典籍中,因此也算不上秘方。
6.回到這個議題本身,如果政府要更名中醫或中藥,也無不可,依照其本源探究,似乎更名為漢醫及漢藥,更為恰當。若以誰使用就更名,那美國使用中醫藥來治病,就稱為美醫或美藥,也是奇怪。
7.日本的漢醫藥臨床及研究,非常重視《傷寒論》和《金匱要略》,把中醫、中藥稱為漢醫、漢藥,也算是紀念醫聖張仲景的貢獻。
8.韓國把中醫藥稱為韓醫藥,據韓國是宣稱他們是以中醫藥理論融合當地醫學發展出自己的一套,所以稱為韓醫及韓藥,不過韓國「韓」、「漢」的韓文音字同為「한」,首爾舊名稱為漢城,也是有趣。
略抒己見,如有不足,歡迎指正。
陳進男